湖南曾经有过几个跟核工业息息相关的地方,它们只有代号,没有名字,也没有地址。那些特殊的年代,想买一张返程的车票,都不容易。
、、、,这些因铀矿生长起来的山间“小城”,数十年间隐匿在大众的视线之外、地图上都不曾标注的看不见的“地方”,神秘又庄严。但终有跌落神坛的时候,但它们仍然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方式,活在生活之中,又活在人群之外。
长沙望城坡街道长华社区,就是原在宁乡黄材的铀矿破产后搬迁到长沙的居民社区。
一声令下,好人好马聚集上个世纪50年代,为了发展核工业,成立航测队,开始用飞机对湖南铀矿地毯式勘探。最早被发现的是矿和矿。前者在郴州,后者在衡阳。
相比而言,宁乡的建矿稍晚,年,同意在黄材建设湖南六矿,后更名为国营矿。修路、建桥、打井、建房……在早一批的建设者努力下,年矿正式建成投产。
可以想象,一声令下,一片荒山渐渐变成了高楼,无数的外乡人涌入。办公楼、宿舍楼、电影院、俱乐部、医院、子弟学校、商店、广播站、澡堂等纷纷拔地而起。
一切终有时,有辉煌,就有落寞到上个世纪80年代,矿形成了五大工区,开采高峰期时职工人数达多人,随居家属在人以上。一时间人声鼎沸,俨然灯火辉煌的小镇模样。
有自己的汽车队,鼎盛时期车队有近辆汽车。汽车的类型很有,翻斗车、油罐车、交通车、救护车、吉普车、平板车等。
可这并非普通的小镇,它被铁丝网和围墙隔绝,还有军人持枪把守。出于高度保密的需要,亲人朋友寄信只能寄到“长沙市宁乡县8号信箱”。
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工作,核原料需求减少。另外,经过20多年的开采,矿矿石储量减少。摇摇欲坠的矿终究没能抵挡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消磨,终于在年停产,3年宣布破产。
根据国家政策,实行整体搬迁,生产区搬到了宁乡县城,生活区则搬到了长沙。2年10月,户职工家属顺利搬迁。在黄材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矿工人们,告别黄材,住进了长沙城。
如今,长沙宁乡黄材矿原址上还留着一排排的红砖楼,工人俱乐部和露天影院等字迹斑驳,还能勉强看出原来的模样。红砖宿舍楼里还住着人,还有人烟,不知道当年离开的人看到这个场景,会不会觉得似曾相识。
矿区有说不尽的故事,宏大的家国情怀、矿工个人的奉献与奋斗纠葛在一起,说不尽也道不明,每一个人心中,珍藏着关于的独特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