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报》报道,经过三十余年的无序开采,横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和翁源县的大宝山矿山新山区,已造成地质破坏和水土流失。其中,尾矿渣和选矿废水对清远,佛山,广州等下游地区数千万人的饮用水安全构成隐患。经过8年的艰苦修理和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修复费用,过去被摧毁的泥土正在逐渐“愈合”,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沉重和惨痛的。
这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无序开采,未经授权的开采,缺乏必要的污染处理环节,而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决策和监督失误。以大宝山矿山新山区为例,无序开采持续了30多年,并且涉及许多省级国有企业。当地村庄的官员携带了被污染的水和土壤样品去省上报告情况,但是采矿,选矿和洗矿活动仍在继续,导致被污染的土壤比国家标准含铝量高44倍,镉含量高12倍。恢复矿山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无论是从改善周围人们的生活环境,确保相关水系和下游生态安全的角度来看,还是从采矿业的标准化发展,探索生态修复的路径,实践保护主义的角度出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山的生态恢复都必须加快。根据当地的开采原则,政府和开发公司按大约3:7的比例承担修复环境的费用,这无疑将对当地政府的财政构成沉重压力。
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的困难和高昂的成本为我们提供了负面的榜样,矿山开采和重化工公司开始建设,有关部门必须事先考虑后果和对策,让环境影响评估和其他环节发挥作用。如果允许个别公司、甚至某些非法采购商开采,把环境破坏嫁祸给当地人民和政府,这样的消极刺激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更多的模仿者,而民众有多少个8年,有多少人可以用10亿元人民币来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呢?
我国的矿山生态恢复具有许多历史欠债,积累的问题和许多实际矛盾,并面临着“旧账”不还,“新账”欠账的问题。根据遥感调查和监测数据,截至年底,中国超过万亩的受损土地是因为采矿业开采,其中超过万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如何探索一种有效的矿山生态修复方法,并使其成为参考经验和典范,是相关部门缴纳“昂贵学费”后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