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全家14口人。爷爷、奶奶、伯父、伯母,爸爸、妈妈和我们叔伯兄妹8个孩子。婆媳和睦,兄弟帮衬,妯娌融洽,我们一群孩子围在一个石桌上吃饭。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感谢奶奶,她的乐观、坚强影响了我的一生,她的治家之道令人折服。
我7岁那年,爷爷因肺癌医治无效去世,把这老老少少一家子的重担压在了奶奶的身上,我没有看到奶奶掉一滴眼泪。全家13口人,只有伯父一人挣钱,爸妈耕作着家里的九亩田。每到开学初,我们8个孩子都要交学费,奶奶总是笑盈盈地说:“没事,一定能交上,我去想办法。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奶奶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大哥26岁那年,奶奶不顾大家的反对,宣布了分家的决定。伯父、伯母、爸爸、妈妈都哭了。奶奶说:“孙媳要进家了,我该歇歇了。”我们分家了,大家却没一分钱的债务,我真的佩服奶奶的治家有道。
也许奶奶真的太累了,分家那年的小年夜她突然脑梗住院了。这一病就再也没有下过地。突然下不了地,出不了门,奶奶却每天总是乐呵呵的,从没哭怨过。
奶奶瘫痪了,一家半年的轮养,无论奶奶在谁家,好吃的饭菜都会先送给奶奶吃,村里的长辈们都羡慕奶奶好福气。大妈和妈妈毫无怨言地侍候着奶奶,也在默默影响着我们。端屎端尿这样的事,先是长辈们做,我们孙子们跟着做,再后来嫂子们进门了,再后来哥哥们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大家都加入了照顾奶奶的行列。
一年里奶奶出门的机会只有一次,就是半年轮换的那天。奶奶把自己的衣服拽得展展的,头上扎着白毛巾,在小车上坐得直直的。大哥拉车,车把上一边一个重孙,我的两个弟弟在后面扶车,我们几个孙女提坐便的,拿衣服的,紧随其后——奶奶享受着佘太君式的待遇。那时候奶奶总是开心的和村民们打招呼,“老马,好福气啊,孩子们多孝顺。”奶奶带着她的战利品接受着大家的祝福,笑容里满漾着幸福。这个画面刻深深的在了我的内心。
奶奶瘫痪在床16年,在83岁那年安然去世,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
大妈和妈妈在一个院里呆了二十几年,一起侍奉了瘫痪16年的婆婆,没有吵过架,没有红过脸。大妈一直身体不好,妈妈也会跟着着急,跑前跑后。大妈也一直留着我家一把钥匙,妈妈忙于农活,大妈上午就会开开家门,熬好米汤,蒸好干粮,调好菜,再锁上门悄悄离开。年,妈妈患上食道癌,饮食困难。大妈平均四天去看望一次,尽力给妈妈做易吞咽的食物。因为腿疼,她一次要走上半个多小时。那段时间,大妈的陪伴给了重病的妈妈内心强大的支持。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让我钦佩。慢慢地,我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妈妈的叮咛一直在耳边:好好对待人家的老人,学会多多理解别人。当我把第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给婆婆,当我第一次接过婆婆要洗的衣物,当我第一次挽着婆婆的胳膊逛街,当我第一次看婆婆穿上我买的新衣……一切是那么地自然,那么地和谐。每每与老公发生争执,我总是多了两个坚强的后盾。老公总是嫉妒地说:我不清楚到底谁是亲生的。
每年的清明节,我会在爷爷奶奶的坟前郑重地磕三个头。感谢他们给我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清贫却很温暖。感谢他们教会我坚强、豁达、善良与孝顺,感谢他们传承给我的好家风,让我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学会如何应对,自如前行。
原标题:《好家风,好传承-------石家庄市矿区中学教师杨华讲述家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