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便秘就是用润下和泻下药(口服和外用),效果明显,但副作用多,复发的几率高。而中医治便秘长期效果好,不易复发,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中医把便秘分为实证和虚证,虚证又分为气虚、血虚、津虚,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实证
多为阳明燥实之症,胃与大肠属阳明经气,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大肠主传导糟粕,若胃肠燥热太过,则燥屎内结,大便秘而不通;若腑气不通,则腹满胀痛。舌红苔焦*,甚至起芒刺,脉沉实。治疗用方为:
(1)大承气汤若符合痞(脘腹闭塞)、满(脘腹胀满)、燥(肠中粪便干结)、实(燥粪与热邪互结、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臭秽)的四大症的阳明重症者,治疗需荡涤燥结、峻下热结,方用大承气汤,药为大*、厚朴、枳实、芒硝。方中大*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泻热软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使塞者通、闭者畅、燥者润,达到泄热通便之功效。
(2)小承气汤若有痞、满、实三症的阳明轻症者,治疗当以小承气汤,去芒硝,枳、朴用量也减,三药同煮,攻下之力较轻。
(3)调胃承人气汤若无痞、满,只有燥热内结可用调胃承气汤,甘草、大*、芒硝,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
(4)复方大承气汤大*、芒硝、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莱菔子,有峻下热结、行气通便的功效,主治一般肠梗阻,属阳明腑实、气胀明显者。
2.气虚
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可导致气虚而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肾为先天之气、脾为先后天之本”,脾肾之气虚,均可引起纳少、大便少而干、疲乏无力等症,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宜常用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人参益气补中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共同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增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津液充足,避免肠燥便秘,而使大便通畅。如果有中气虚陷,致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大便干而少者,可用补中益气汤,上方加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益气升阳调补脾胃,治大便少而干。
3.血虚
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全身虚弱。表现面色苍白、口唇淡、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肠燥便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血虚脏腑脑髓失养,则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面色苍白口唇淡,均为血虚之象。气属阳血属阴,血虚阴虚,阴虚生内热,则肠燥便干。
治疗当以补血养血润燥,药用四物汤合麦冬、元参、厚朴、麻仁。方中四物汤补血养血;生地、当归、麦冬、元参滋阴润燥;厚朴行气消积;麻仁润肠通便。全方有补血养血、润肠通便的功效,以治血虚所致的便秘。
4.津少
津液是指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它的生成与输布,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来完成。津液的亏损不足,可使全身或某些器官组织失其濡润滋养,而出现内燥症,如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这里主要是讲的大便干结难便下。
治疗当以滋补津液而润肠。药用元参、麦冬、生地。方中麦冬、生地、元参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大*软坚化燥、泄热通下,为攻补兼施、增水行舟之法,有治津液亏损不足引起的肠燥便秘之症。
附: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属脾越症。《伤寒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浮脉为胃气强,涩主脾阴不足阴,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治当辨气虚、血虚或津少,应润肠滋燥,缓通大便。一般用麻子仁丸,即麻仁、白芍、枳实、大*、厚朴、杏仁。治疗中当审慎细辨之,灵活对待。
李掌青,年医学院校毕业,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经验甚丰,教训亦有,每天与大家分享。悠哉隐士让我们一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