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
概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多见于末段回肠和邻近结肠,但从口腔至肛门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分布。
溃疡性结肠炎
病理
病理特点
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分布。病变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
活动期时,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隐窝炎、隐窝脓肿。
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病理变化的比较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病变分布
节段性
连续性
病变累及
肠壁全层
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受累部位
回肠末端及邻近右侧结肠最多见
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全结肠
直肠受累
少见
绝大多数受累
末端回肠
常受累
罕见受累
肉眼观
鹅口疮样溃疡、纵行溃疡、裂隙溃疡
肠黏膜呈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
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细颗粒状
出血、糜烂、溃疡
内镜表现
纵行或匐行溃疡,周围黏膜正常
或鹅卵石样改变
浅溃疡,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
炎性息肉,桥状黏膜,结肠袋消失
典型病理
节段性改变,裂隙状溃疡,非干酪坏死性肉芽肿
隐窝脓肿,浅溃疡,一般局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
结肠穿孔
少见(3%)
少见
瘘管形成
多见
罕见
脓血便
有腹泻,但脓血便少见
多见
肠腔狭窄
多见,偏心性
少见,中心性
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病变一般局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累及肌层,很少引起结肠穿孔。
尽管结肠克罗恩病一般累及肠壁全层,但引起肠穿孔者少见(发生率3%)。
肠伤寒溃疡
圆形或椭圆形溃疡,溃疡长径与肠轴平行
肠结核溃疡
横带状(半环形)溃疡,溃疡长径与肠轴垂直
急性细菌性痢疾
地图状溃疡,或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浅溃疡”
克罗恩病溃疡
纵行裂隙状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位于黏膜、黏膜下层的浅表性溃疡
溃疡型胃癌
火山口状溃疡
临床表现
主要
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
腹泻见于大多数病人,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
黏液脓血便见于大多数病人,为活动期重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溃疡所致。大便次数及便血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3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也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缓解。
体征轻、中度病人仅有左下腹轻压痛,重度病人可有明显压痛。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考虑中*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全身反应
中、重度病人可有低至中度发热。重度病人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
肠外表现
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其他包括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分为初发型、慢性复发型。原来分型中还包括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现在很少提及。
初发型是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常见,是指缓解后再次出现症状,常表现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
临床分期
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
腹泻<4次/日,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
中度
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
腹泻≥6次/日,有明显黏液脓血便,体温>37.8℃,脉搏>90次/分,Hb75%正常值,ESR30mm/h
按病变范围
分为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
并发症
中*性巨结肠
约5%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可并发中*性巨结肠,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致急性结肠扩张,以横结肠最为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血症明显,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X线腹部平片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易引起急性肠穿孔,预后差。
癌变
多见于广泛性结肠炎、病程漫长者,病史>20年的病人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高10~15倍。
其他并发症
结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肠穿孔多与中*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
与克罗恩病、肠结核的并发症鉴别
克罗思病
肠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
肠梗阻(25%)
肠梗阻
肠梗阻(少见)
肠穿孔
肠穿孔
肠穿孔
肠出血
肠出血
肠大出血(3%)
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
肠瘘
肠瘘
——
中*性巨结肠(罕见)
——
中*性巨结肠(较常见,5%)
癌变
——
直肠结肠癌变(5%~10%)
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但中*性巨结肠以横结肠最严重。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最常见的并发症都是肠梗阻,但溃疡性结肠炎并发肠梗阻少见。
急性暴发性(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性巨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一般不发生穿孔、不形成瘘管,但克罗恩病易形成瘘管。
辅助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思病
血液检查
贫血,活动期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贫血,活动期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
粪便检查
肉眼见黏液脓血,镜下见红细胞和脓细胞
隐血试验阳性
钡剂灌肠
X线主要表现为:黏膜粗乱和(或)颗粒状改变;多发性浅溃疡;铅管征
肠道炎性改变: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瘘管形成,病变节段分布
结肠镜检
是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镜下示黏膜弥漫性水肿、颗粒状
病变节段分布,纵行溃疡、鹅卵石征,炎性息肉
活检
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无肉芽肿病变
典型改变为非干酪性肉芽肿
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首选结肠镜,次选X线钡剂灌肠。钡剂灌肠仅用于结肠镜检查有困难者。
重型、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例不宜行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性巨结肠。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或不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应考虑本病。结肠镜检查至少有1项重要改变及黏膜活检所见即可确诊。
与结肠克罗恩病、肠结核鉴别诊断
结肠克罗恩病
肠结核
溃疡性结肠炎
腹痛
最常见,位于右下腹或脐周
右下腹痛
左下腹或下腹痛
腹泻
常见
腹泻与便秘交替
多见
大便性状
糊状,无脓血和黏液
糊状,无脓血和黏液
黏液脓血便(活动期)
里急后重
无(累及直肠、肛管时可有)
无
可见(病变在直肠者可有)
腹部包块
见于10%~20%的病人
增生型肠结核可有
无
瘘管
多见(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少见
罕见
直肠肛管病变
见于部分病人
无
见于大多数病人
全身症状
发热、营养障碍
低热、盗汗
发热、消瘦、贫血
肠外表现
多种
肺结核
多种
肠镜检查
纵行溃疡、黏膜呈鹅卵石样,病变间黏膜正常
回盲部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炎性息肉、肠腔狭窄
浅表溃疡、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
活组织检查
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性肉芽肿、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可发现肉芽肿、干酪样坏死、抗酸杆菌等
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常
钡剂灌肠
肠黏膜粗乱,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瘘管
溃疡型肠结核X线钡剂灌肠显示激惹征(跳跃征)
黏膜粗乱,颗粒样改变;多发性浅溃疡,铅管征
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癌。
不伴脓血便-肠结核、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
黏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其病情程度分型即以此为基础。
急性细菌性痢疾
粪便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效,通常在4周内痊愈。
阿米巴肠炎
主要累及右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黏膜正常。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毛蚴孵化阳性。
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常触及肿块,结肠镜及活检可确诊。
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有黏液但绝无脓血,镜检正常,隐血试验阴性。
治疗
控制炎症反应
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5-氨基水杨酸和柳氮磺吡啶,用于轻、中度病人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
5-氨基水杨酸(5-ASA)诱导治疗期3~4g/d口服,症状缓解后相同剂量或减量维持治疗。5-ASA灌肠剂适用病变局限在直肠及乙状结肠者,栓剂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者。
柳氮磺吡啶(SASP)疗效与5-ASA相似,但不良反应远较5-ASA多见。
5-氨基水杨酸控释制剂:美沙拉嗪、奥美拉嗪、巴柳氮为5-ASA控释制剂,口服后可避免在小肠被吸收,而在结肠内发挥作用,因此不良反应少见,适用于病变广布结肠者、对SASP过敏或不能耐受者。
糖皮质激素
首选用于对5-氨基水杨酸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病人,可口服给药(泼尼松)、静脉给药(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只能用于活动期的诱导缓解,症状控制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不能用于维持治疗。减量期间,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
免疫抑制剂
用于5-氨基水杨酸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由于起效缓慢,故不单独作为活动期诱导治疗。常用制剂有硫唑嘌呤、巯嘌呤。维持治疗通常不少于4年。
对症治疗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应补充白蛋白。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征,但对重症继发感染者,应行抗菌治疗。
外科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择期手术指征:并发结肠癌变,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副反应太大不能耐受者。
治疗方案的选择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及方案选择如下。
药物
所属类别
作用部位
适应证
柳氮磺吡啶
氨基水杨酸
结肠+小肠
轻、中型,重型经激素治疗后维持
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
氨基水杨酸控释剂
结肠
结肠病变严重者
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
糖皮质激素
结肠+小肠
重型病例,控制病情最有效的药物
布地奈德泡沫灌肠剂
糖皮质激素
直肠
病变局限于直肠者行保留灌肠
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首选5-氨基水杨酸,重度首选糖皮质激素,激素无效者选用免疫抑制剂。
病变局限于直肠者,给予栓剂治疗;病变位于直肠+乙状结肠者,行保留灌肠。
病变广布结肠者,选用5-氨基水杨酸的控释制剂,如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
克罗恩病(Crohn病)
病理改变
大体形态特点
节段性病变;
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
病变累及肠壁全层。
组织学特点
非干酪性肉芽肿;
裂隙溃疡,呈缝隙状;
肠壁各层炎症。
临床表现
主要
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三大症状是克罗恩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腹痛
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肠鸣增加。常于进餐后加重,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体检常有右下腹压痛。
腹泻
粪便多为糊状,可有血便,但次数及黏液脓血便没有溃疡性结肠炎明显。病变累及下段结肠或肛门直肠者,可有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
腹部包块
见于10%~20%病人,由于肠粘连、肠壁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局部脓肿形成所致。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
瘘管形成
较为常见,为本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肛门周围病变
包括肛门周围瘘管、脓肿、肛裂等病变。
全身表现
包括发热、营养障碍、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与溃疡性结肠炎相似,以口腔黏膜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关节炎、眼病为常见。
并发症
并发症
发生率
备注
肠梗阻
25%
最常见并发症,多为不全性肠梗阻
腹腔内脓肿
——
次常见并发症,可反复发作,多位于肠袢之间
肠穿孔
3%
慢性病变,炎性肠管易与周围肠管粘连
肠出血
1%
小肠克罗恩病肠出血少见,结肠、直肠克罗恩病肠出血多见
癌变
——
直肠或结肠黏膜受累者可发生癌变
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克罗恩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均是肠梗阻。
辅助检查
内镜检查
结肠镜应作为常规首选检查。镜下一般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各种黏膜炎症,其中特征性的表现为非连续性病变、纵行溃疡、卵石样外观。
胶囊内镜适用于怀疑小肠克罗恩病者。
小肠镜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小肠,其他检查手段无法诊断,特别是需要取组织学活检者。
CT或MR
多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肠黏膜明显强化,黏膜内环和浆膜外环明显强化,呈“靶征”或“双晕征”;肠系膜血管增多、扩张、扭曲,呈“木梳征”。
胃肠钡餐造影及钡剂灌肠
可见肠黏膜皱襞粗乱、纵行性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多发性狭窄、肠壁僵硬、瘘管形成,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对慢性起病、反复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特别是伴有肠梗阻、腹部压痛、腹块、肠瘘、肛周病变、发热等表现者,应考虑本病。
WHO提出的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
影像
内镜
活检
切除标本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
+
+
2、卵石样黏膜或纵行溃疡
+
+
+
3、全壁性炎性反应改变
+(腹块)
+(狭窄)
+(狭窄)
+
4、非干酪性肉芽肿
+
+
5、裂沟、瘘管
+
+
+
6、肛门部病变
+
+
+
具有上述者为疑诊;再加上三者之一可确诊;具备4者,只要再加上三者之二也可确诊
鉴别诊断
肠结核
常有肺结核病史,病变主要累及回盲部,瘘管、肛门直肠周围病变少见,OT试验强阳性等有助于诊断。对于鉴别有困难者,建议先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恶性淋巴瘤
若某一肠段内广泛侵袭,各型隆起、溃疡呈多彩性改变,应考虑恶性淋巴瘤。
溃疡性结肠炎
脓血便多见,肠黏膜病变连续性分布,常有直肠受累,但肛门周围病变及末段回肠受累少见,罕见痿管。结肠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急性阑尾炎
急性起病,腹泻少见,常有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等。
治疗
活动期
主要在于控制炎症反应。
氨基水杨酸类
对克罗恩病疗效有限,仅适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
糖皮质激素
对于控制疾病活动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各型中、重度病人以及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度病人。病变局限于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的轻至中度病人,可使用局部作用的激素布地奈德。
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巯嘌呤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病人。
抗菌药物
主要用于并发感染的病人,如合并腹腔脓肿、肛周脓肿的治疗。
生物制剂
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单克隆抗体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活动性克罗恩病有效,可用于诱导缓解与维持治疗。
缓解期
氨基水杨酸仅用于症状轻,且病变局限病人的维持治疗。硫唑嘌呤、巯嘌呤是常用的维持治疗药物。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取得缓解者,应继续使用以维持缓解。维持治疗可至4年以上。
对症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白蛋白。重症病人酌情使用要素饮食及营养支持治疗。全肠内要素饮食除营养支持外,还有助于诱导缓解。
手术治疗
因手术后复发率高,故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如肠梗阻、腹腔脓肿、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出血、癌变。
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归纳总结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治疗目标
诱导和维持缓解,促进黏膜愈合
预防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
诱导和维持缓解,促进黏膜愈合
防治并发症,改善生存质量
水杨酸制剂
轻、中度病人的诱导缓解及维持治疗
水杨酸类对克罗恩病的疗效有限,仅用于病变局限在回肠末段或结肠的轻症病人
糖皮质激素
对5-ASA无效的中重度病人的首选治疗
适用于各型中、重度病人以及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无效的轻度病人;布地奈德适用于病变局限于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的轻至中度病人
免疫抑制剂
用于5-ASA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
对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病人
抗菌治疗
适用于重症有继发感染者
用于合并感染的治疗,如腹腔脓肿、肛周脓肿
手术治疗
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完全性肠梗阻、腹腔脓肿、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出血、癌变
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胃肠动力障碍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
内脏感觉过敏
病人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
功能下降
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这一改变常见于有早饱症状的病人。
胃酸分泌增加
胃十二指肠对扩张、酸、其他腔内刺激高度敏感,酷似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还无法确定幽门螺杆菌在发病中的作用。
精神和社会因素
病人多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胀痛、中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缺乏、恶心等。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病人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常见症状
中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也可无规律性。
精神症状
不少病人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灼热感症状。
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各种器质性病变相鉴别。
治疗
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适度抑制胃酸
适用于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可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PPI。
促胃肠动力药
适用于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者,可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有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
抗抑郁药物
适用于伴随明显精神症状者。常用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帕罗西汀等。
肠易激综合征
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常见功能性肠病。
临床表现
概述
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腹痛
几乎所有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极少睡眠中痛醒,不影响睡眠。
腹泻
一般3~5次/日,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10余次/日。粪便呈稀糊状或水样,可带有黏液,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影响睡眠。部分病人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大便表面可附黏液。
其他
腹胀、消化不良、失眠、焦虑、抑郁、头晕、头痛等精神症状。
体征
一般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位有轻压痛,部分病人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诊断标准(罗马Ⅲ诊断标准)
1
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2项以上的症状:1、与排便有关;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
2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4、黏液便;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治疗
一般治疗
了解促发因素,并设法去除,调整饮食结构,解除病人顾虑。
腹痛
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拮抗药,对腹痛有一定疗效。
腹泻
以腹泻为主的病人,腹泻较重者选用洛哌丁胺、地芬诺酯,腹泻较轻选用蒙脱石散、药用炭。
便秘
以便秘为主的病人,可用聚乙二醇、乳果糖、山梨醇、甲基纤维素等。
肠道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泻、腹胀有效。
天韵德源